东海的鹰与老骥:一场持续十一年的空中对峙盛盈优配
日本YS-11EB电子侦察机,这架年事已高的“活化石”,再次挑战了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底线。7月9日上午10时50分,它如一只探路的苍蝇,大胆闯入。 然而,等待它的并非驱逐,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死亡贴面舞”,中国空军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以其老练的技巧和凌厉的姿态,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空中搏击。
这场持续约15分钟的空中较量,堪称教科书式的空中拦截。 “飞豹”战机如同猎豹般迅猛,从YS-11EB右斜后方高速切入,机腹几乎擦着侦察机下方掠过,最近距离仅30米,垂直距离也只有60米。日本飞行员透过驾驶舱,清晰地目睹了“飞豹”机翼下寒光闪闪的霹雳-15空空导弹,以及副油箱上凝结的晶莹露珠——那是紧张气氛的无声写照。 “飞豹”并未就此罢休,它以60米水平距离、30米垂直高度差,连续两次实施了压迫性飞越,利用“下方钻越-顶部翻跃”的战术,机尾涡流甚至搅得YS-11EB剧烈颠簸,最终迫使其仓皇逃窜。 日本防卫省公布的画面,成为这场空中较量的有力注脚,也暴露了其侦察机的狼狈不堪。
展开剩余75%“飞豹”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架服役37年的“老兵”,凭借其低成本高威慑的优势,在东海连续巡航5小时,轻松碾压了YS-11EB这架“老古董”。“飞豹”的低速操控性极佳,即使时速400公里,也能保持稳定如磐石,完美克制YS-11EB这种螺旋桨驱动的侦察机。 虽然霹雳-15导弹并非中国空军最先进的空空导弹,但在30米距离上盛盈优配,其命中YS-11EB的时间仅需0.15秒,远快于人类眨眼的速度。 反观YS-11EB,其原型机于1962年首飞,机体老化严重,锈迹斑斑,即使经过升级,其涡桨发动机依然嘶哑如破风箱,最高时速只有460公里,几乎毫无逃生能力。日本航空自卫队仅剩4架可用,每次升空都需工程师精心维护,如同“续命”一般。
选择“飞豹”而非歼-20,并非偶然。 这体现了中国空军的战略智慧:歼-20隐身战机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40万,而“飞豹”仅需8万,在低速缠斗中,性价比远超前者。 此外,YS-11EB雷达反射面积高达20㎡, “飞豹”配备的JL-10A雷达可以在150公里外轻松锁定目标,“杀鸡焉用牛刀”。 更重要的是,挂载实弹却未开火,既展现了中国空军的威慑实力,又避免了为美日提供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口实。
然而,日本方面却对自身的挑衅行为视而不见,反过来指责中国,甚至警告中方“绝不准再次发生”。 这种“倒打一耙”的行径,暴露了其三重虚伪:首先是地理欺诈,日方声称事件发生在“公海上空”,却拒绝公布具体坐标;卫星航迹图却清晰显示,YS-11EB的飞行路线紧贴中国东海油气田平台,明显入侵中国防空识别区。 其次是双标作秀,俄军苏-35曾以20米距离逼近日本飞机,日本却轻描淡写;而面对中国空军的行动,则反应过度,外交辞令迅速升级为“严重关切”。 最后是转移焦点,事件发生当天,日本国会正审议7.5万亿日元扩军预算,防卫省借机炒作“中国威胁”,为在西南诸岛部署导弹部队制造舆论氛围。
这场空中对峙,并非个例。 早在11年前,中国苏-27战机就曾采用类似战术驱逐日本OP-3C侦察机,最近距离仅50米。 十一年间,日本侦察机的电子吊舱换了三代,但机体依然是那架老旧的YS-11;而中国拦截机则从苏-27换成了“飞豹”,机龄反而比日机年轻20岁。 2025年6月12日,YS-11EB侦察山东舰演习时,又遭歼-15拦截。 这十一年的轮回,充分证明了日本用老旧飞机试探中国底线的把戏,早已被中国看穿。 东海的天空,绝不容许任何挑衅者肆意妄为。 当“飞豹”的阴影第十七次笼罩在YS-11EB舷窗时,日本飞行员或许终于读懂了中国战机尾翼上的编号——那不仅仅是机号,更是中国维护自身主权和尊严的坚定决心。
"
发布于:北京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