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微配资
打了3年多的俄乌战争,眼看着进入战争尾期,但是俄罗斯却面临最困难的局面——西方国家准备联合出兵乌克兰,如此一来将严重危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付出惨痛代价打下了的地盘也不保。
7月14日凌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国庆日前夕向法国武装部队发表年度讲话时披露,今年2月在巴黎组建的援助乌克兰"意愿者联盟",截至目前参与"意愿者联盟"的国家已达到30个。
援乌"意愿者联盟"是法国一手操办组建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出兵乌克兰,帮助维和确保俄乌战争停火后的协议得到遵守。
展开剩余83%就在3天前即7月11日, 马克龙在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共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英法两国同意将联合部队规模从旅级提高到军团级,乌克兰停火后将向乌克兰派出5万人“法英联合远征部队”——这支联合部队将是未来国际部队的基础,“吸纳其他欧洲国家,并由北约掌控”,以确保乌克兰停火得到遵守。
联盟扩张背后的战略博弈
这个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一手操办的“意愿者联盟”,表面上是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的维和机制,实则是欧洲试图摆脱对美依赖、重塑战略自主的关键一步。
自2025年2月在巴黎成立以来,联盟已吸纳包括德国、意大利、波兰等主要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印太伙伴”,形成横跨大西洋的军事协作网络。
值得玩味的是微配资,美国虽未正式加入,但通过情报共享和后勤支持保持着隐形存在,其驻欧洲司令部的高级将领频繁参与联盟军事会议,凸显北约体系的深度介入。
这种扩张态势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法国试图通过主导联盟确立其在欧洲防务中的领导地位,英国则希望借此弥补“脱欧”后的影响力真空,而波兰等东欧国家更将其视为抵御俄罗斯的“安全屏障”。
但联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直言派兵计划“复杂且风险巨大”,保加利亚甚至通过立法禁止向乌克兰派遣军队,匈牙利则警告此举可能激化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这种内部分歧使得5万部队的组建计划从最初的“军团级”规模缩水至“象征性部署”,实际威慑力大打折扣。
维和名义下的军事困局
尽管打着“维和”旗号,这支由北约掌控的部队却面临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
首先是法律授权问题:俄罗斯明确表示,任何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外国驻军都将被视为“侵略行为”,而北约内部对是否寻求安理会决议存在严重分歧——美国担心俄罗斯否决,欧洲则顾虑程序拖延会削弱行动时效性。这种矛盾使得部队部署可能陷入“师出无名”的尴尬境地。
更严峻的是战场态势的不确定性。当前俄乌战线仍处于胶着状态,乌克兰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失利后,俄军已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控制卢甘斯克全境并在哈尔科夫开辟新战线。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派驻部队,极可能成为俄军“误击”的目标。
2025年7月,乌克兰特种部队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的突袭引发俄军大规模报复性空袭,基辅市中心遭无人机群密集攻击,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使得停火前景更加渺茫。
后勤保障同样是致命短板。欧洲国家普遍面临装备老化、兵员不足的问题,英国陆军现役兵力已不足8万人,法国更是面临20%的装备故障率。
更关键的是,欧洲对美国军事供应链的依赖依然严重——其“爱国者”防空系统、M1A1主战坦克等关键装备的维护完全依赖美国零部件,而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为欧洲主导的行动提供后勤支持。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5万部队的可持续部署成为泡影。
俄罗斯的反制与战略破局
面对西方的军事挤压,俄罗斯展现出强硬的反制姿态。在军事层面,俄军在波罗的海启动“海洋盾牌-2025”大规模军演,20余艘主力舰和25架战机演练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直接针对北约东翼的海上通道。
在乌克兰前线,俄军采用“边线突破”战术,以小股精锐部队渗透哈尔科夫边境,迫使乌军分兵防御,这种“消耗战”策略已初见成效——乌军在米洛韦村的失守暴露其东北防线的脆弱性,迫使泽连斯基政府重新调整兵力部署。
外交层面,俄罗斯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一方面与土耳其达成天然气管道建设协议,削弱北约东南翼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强化与德国的能源合作,动摇欧盟内部的对华立场。
更具威慑力的是,俄罗斯宣布将于2025年底启动由300颗卫星组成的“轨道群”,其遥感和通信能力将覆盖整个欧洲,为战场指挥提供实时情报支持。这种“天基威慑”使得北约的传统情报优势荡然无存。
信息来源:战场内外出现新变化,俄乌和谈还有戏吗? 2025-07-04 新京报
发布于:重庆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